私塾是过去一种开设在家庭、宗族和乡村中的民间办学形式,也称私学。春秋时期孔子在家乡开办过私学,人们便视孔子为史上第一位塾师。所以私塾多供奉孔子像。
私塾多由落魄文人开办,由塾师在自宅设堂讲学,收受“束脩”(即学费),也有由乡里共同出资开课的,富家大户则独力聘师授课。其教学宗旨主要是启蒙识字,教学内容多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初级文化知识。也有年龄较大的学生跟随塾师学习四书五经等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儒家经典。修业年限视个人需要而定。
私塾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之一,它与官学并驾齐驱,相辅相承,为传承中华文明,培养人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私塾就是私家学塾,古代并不把“私”和“塾”两个字直接连起来使用,这个名字是在近代才流行起来的。古人一般称这些私学为学塾、教馆、书房、书屋、乡塾、家塾等。私塾一般分为蒙馆和经馆,蒙馆教导儿童,启蒙识字,经馆是大人准备科举上的学堂。
私家学塾。
私塾全称是私家学塾。
私塾是私家学塾的简称。
私塾是私学的一种,清代地方儒学有名无实,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里。因此清代学塾发达,遍布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