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大全> 列表
曹刿论战全文讲解
时间:2025-05-13 05:49:53
答案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篇文章的背景。《曹刿论战》出自《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具体史实的作品。《左传》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在《左传》中,《曹刿论战》被视为反映战争与和平、国家兴亡的重要篇章。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文章的结构。文章以曹刿为核心,通过对话和事件展开,展现了他在长勺之战中的智慧和胆识。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第二部分是战争的经过,第三部分是战争后的总结。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作用,共同构成了整篇文章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语言方面,《曹刿论战》运用了生动、简练的语言,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人物性格和思想。例如,曹刿的沉稳、机智和果断,以及鲁庄公的开明、诚恳和谦虚,都在对话中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种语言风格不仅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性,也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在思想上,《曹刿论战》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同时,文章也表现了曹刿的智慧和胆识,以及他对于战争与和平的独到见解。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曹刿论战》是一篇反映春秋时期战争与和平、国家兴亡的重要文章。通过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语言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内涵和价值。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从中受益,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曹刿论战中,鲁国以弱国的身份战胜了强齐,原因是什么
答案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

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

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2.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

精诚团结。

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

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

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

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

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

3.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临阵而斗,用智为上。

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

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

结果一举溃敌。

曹刿论战对译
答案

译文如下: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立命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不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

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是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处理得合情合理。”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

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查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战胜齐军后,鲁庄公问他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士气就耗尽了。

他们的士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士气正盛,所以才战胜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他们的情况是难以推测的,怕他们设下埋伏。我看他们车轮碾过的痕迹散乱,望见他们的旗子倒下了,所以决定追击他们。”

推荐
© 2025 东路知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