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苏轼《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参考译文:
远处树林尽头,
有座高山清晰可见;
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
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
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
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
满池荷花,映照绿水,
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
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
转瞬已是太阳西落。
昨天夜里三更时分,
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
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诗词赏析: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
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
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在这两句词中,竟然写出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物,容量如此之大,堪为妙笔。
这里呈现的景象,是一派幽狭的气氛。词人身为罪官,才能无从施展,只有过着幽人的生活。
这首《鹧鸪天》即若隐若现的表现出他的此种境遇。
开头两句,作者用推移镜头,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这所墙院,正是作者的居所。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三、四句是说,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三、四两句,含意更为深邃。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芙蕖是荷花的别名。
“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如果不是别的原因,生活在这样的境界中,的确是修身养性的乐土。
然而对于词人来说,他并非安于现状,着意流连这里的景致。
在这里透过此等画面,便能隐隐约约的看到词人那种百无聊懒、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境。
词的下片作者又用自己的形象,对此作了生动的说明。
下片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
这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
但他表现的究竟是怎样的形象呢?是老态龙钟,还是病后的神态?是表现自得其乐的隐者生活,还是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读者仔细玩味,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答案。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
“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
《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
“又得浮生一日凉”中的“又”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
总观全词,从词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鹧鸪天》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描写人物的心理状态。全词多种手法综合运用,写景、状人、叙事、抒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意境,通过写景、状人,抒情言志,表达了作者虽处逆境,却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他是北宋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他的文学创作代表了北宋时期的最高水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的画则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丰富,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这首《鹧鸪天》词的具体写作时间,从词中写翠竹丛生、鸣蝉四起、红蕖照水、雨后天凉等来分析,可知它是写于元丰六年夏末秋初之际。词的上片写景,写词人近处居所之景,远有郁郁葱葱的树林,树林尽头,有高山耸立,近有翠竹丛生,竹林边有屋舍,有池塘,有衰草,有鸣蝉,还有不时飞过的白色小鸟和散发着幽香的红色荷花,好一派山间清新景象。下片写词人拄杖徘徊于乡村野外,有古城墙近旁,有夕阳西下,有微雨后的清爽和凉意,还有词人不辍的劳作和游赏。全词写景细致,刻画生动,抒情自然,韵味深长,表现了词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总的来说,苏轼的《鹧鸪天》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词作,不仅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鹧鸪天》是词牌名,在唐、五代的词中是没有《鹧鸪天》这个词牌的,最初是由北宋的宋祁所作。北宋大词家晏殊填《鹧鸪天》是最多的。
《鹧鸪天》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