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法和抑制法是计算生物学领域中常用的两种基因表达数据处理方法。
窒息法是指当某基因在一个样本中表达强度高于一定阈值,而在另一个样本中低于该阈值,则认为该基因在后一样本中被“窒息”,表达被完全抑制。
相比之下,抑制法则是指当某基因在一个样本中表达强度高于一定阈值,而在另一个样本中的表达强度显著下降,则认为该基因在后一样本中被“抑制”,表达被部分抑制。
窒息法和抑制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于基因表达的阈值设置和对于抑制程度的定义。
窒息法对不同样本间的差异敏感度较高,更容易对表达消失的基因筛选出来,但有时其结果会引入误差。
抑制法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分析的准确性,但需要较大的样本量和较为严格的阈值设定,其结果容易出现较高的假阳性率。
因此,在选择不同的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分析的目的和样本特点进行权衡。
同时,还需注意对不同方法的运用技巧和正确解读分析结果。
zhì xī
基本解释:
◎ 窒息 zhìxī
(1) [suffocate;stiffle]∶呼吸困难甚至停止
浓烟几乎使他窒息形
(2) [suppress]∶形容因受阻而中断
窒息言路
引用解释
1.呼吸困难。 杨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十章:“她感到沉闷、窒息。” 魏巍 《东方》第五部第十二章:“他们已经拿出最毒辣的一手:企图炸塌坑道口,窒息洞里的人们。”
2.因受阻而中断。 鲁迅 《书信集·致胡今虚》:“年来所受迫压更甚,但幸未至窒息。” 巴金 《新生·四月十五日》:“为了免得这追求光明的呼声被黑暗窒息了,所以我们只能够叫得软弱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