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识别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从新中国建立到1954年为第一阶段,确认了壮、布依、侗、白、哈萨克、哈尼、傣、黎、僳僳、佤、高山、东乡、纳西、拉枯、水、景颇、柯尔克孜、土、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鄂温克、保安、羌、撒拉、俄罗斯、锡伯、裕固、鄂伦春等民族等共38个少数民族。
1954年到1964年为第二阶段,确认了土家、畲、达斡尔、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怒、崩龙、京、独龙、赫哲、门巴、毛难等15个少数民族。
1965年到1979年为第三阶段,1965年确认了珞巴族,1979年最后确认了基诺族。
至此,经过40多年的努力,中国已被确认的少数民族共有55个,加上汉族,共56个民族,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基本完成。
1.蒙古族——烤全羊 历史文化: “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内蒙古现在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黑龙江等省区。特色美食:蒙古族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烤全羊为代表的肉类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
2.回族——面点 历史文化:中国最早的回民是公元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和波斯人来华经商的后裔。十三世界,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特色美食: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
3.傈僳族——漆油炖鸭 历史文化:傈傈族这一名称最早见于唐朝时期的著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傈族自治州和维西傈傈族自治区,其他地区有散居,有自己的语言。特色美食:傈僳族普遍日食三餐。仍然习惯于饭菜一锅煮的烹制方法,即在做饭时,先把米放入锅内熬煮,中间更换两次水,待米快熟时,放进青菜、白菜直至菜烂。典型食品:有漆油炖鸭、清水煮小猪、猪蹄珍珠粥等。
4.苗族——酸汤鱼 历史文化: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色美食: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5.藏族——酥油茶 历史文化: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有汉语的称谓,藏族自称为“博[bod]”。
6.傣族——猪肉干巴 历史文化:在公元1世纪,史书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傣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特色美食:傣族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不同民族的主食因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的差异而各异。以下是一些代表性民族或地区的主食:
1. 汉族 - 米饭和面食:中国各地的汉族人普遍以米饭作为主食,特别是在南方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等地。北方地区则以面食为主,如小麦制品的馒头、面条和饺子。
2. 蒙古族 - 奶制品和肉类:蒙古族生活在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生,因此他们的主食包括奶制品如奶酪、酸奶和奶茶,以及羊肉和牛肉。
3. 藏族 - 青稞和牦牛肉:藏族人居住在高海拔的青藏高原,青稞是他们的主要粮食,可以制成糌粑、青稞酒等食物。牦牛肉也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
4. 维吾尔族 - 馕和抓饭: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馕是他们的日常主食,抓饭(用羊肉、胡萝卜和大米制成的饭)也非常受欢迎。
5. 哈萨克族 - 马肉和奶茶:哈萨克族是游牧民族,马肉是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之一,同时他们也常饮用奶茶。
6. 傣族 - 糯米和酸菜:傣族生活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等地区,糯米是他们的主食,常与酸菜一起食用。
7. 朝鲜族 - 米饭和泡菜:朝鲜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他们的主食是米饭,同时泡菜也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8. 彝族 - 玉米和荞麦:彝族人多生活在山区,玉米和荞麦是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可以做成各种食品。
以上只是部分民族和地区的主食举例,实际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传统食物。